聚焦數字經濟,這次專題學習有何亮點?
近日,國務院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題,進行第三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專題學習。這次專題學習關注經濟領域,還具體到數字經濟,背后釋放了什么信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燕表示,數字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聚焦“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主題,體現出數字技術在賦能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何做到?李燕的答案是——找準著力點。她解釋說,由于不同行業特點不同,需要制定差異化、有重點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比如鋼鐵等高載能行業在數字化節能降耗方面具有較大空間,輕紡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對數字化改造對沖勞動力成本有較大需求。對傳統企業來說,通過數字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營銷服務等全鏈條、全方位的應用改造,幫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改進產品質量,縮短新產品研發和推出周期,培育打造基于質量、效率和創新的新優勢;對于先進制造業來說,如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通過數智化變革,實現整個產業的顛覆、重塑,拓展行業發展潛力和價值空間,這就是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的賦能。
李強指出,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多重優勢,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空間,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李燕說,“我國發展數字經濟需要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其中,‘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一個關鍵路徑。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競爭力的核心,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互為支撐,統籌推進兩者發展能夠產生協同互促的效果。”
在李燕看來,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首要是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創新支撐能力和產業鏈安全水平,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整合產學研創新資源,盡早在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突破一批制約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二是要用好我國產業數字化的市場空間優勢,對取得突破的新技術、新產品,要加快在產業數字化的各類場景中應用迭代,并完善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保險和效益補償機制;三是從產業數字化的應用需求出發,加強數字技術集成創新應用,不斷滿足新的應用場景,形成應用發展帶動自主技術創新和迭代升級,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李強指出,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要強化系統觀念,加強跨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匯聚各方合力,加快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落地。要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秉持包容審慎監管態度,提高常態化監管水平特別是增強監管的可預期性,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要積極探索跨境數據管理新模式,主動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
李燕認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正處于多種技術融合創新、加速迭代演進過程中,在通用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細分賽道上形成了跨國企業你追我趕、競爭加劇之勢。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更大潛能,確實是需要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保障。
“要打造良好的環境很重要的一點是統籌好發展和規制的關系。規制從根本上看,是為了實現更為安全、高質量的發展,因此從內在邏輯上,兩者是有機統一的。”李燕介紹道,對于數據濫用、網絡欺詐、不正當競爭等具有明顯負外部性特征的行為,要堅決依法規制;對尚不好確定監管尺度的新業態新模式,則可采取分類分級監管、沙盒監管、敏捷治理等創新監管方式,同時由政府和產業界共同研究確立安全風險準則,逐步探索監管與合規的邊界。總之,需要在守住安全底線的情況下,增強監管的可預期性,并盡可能包容審慎,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為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條件、提供發展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