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系列報道之一
車靜:做科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今年46歲的車靜,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由于她在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及保護基礎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說起兩棲爬行動物,我們似乎既熟悉又陌生。它們具體包含哪些物種,分布在哪里,親緣關系如何?這些物種又是如何演變和適應環境的?這一切恰恰都是車靜研究的內容。
興趣,加上機遇,使車靜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自己起步時很懵懂,經歷過挫折、徘徊、自我懷疑,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好的老師、好的單位,還有好的平臺。”車靜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接受進化生物學的教育對她影響很大,她開始認真觀察和思考兩棲爬行動物是如何適應環境并最終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非常有趣,這堅定了我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相關研究的決心。”
車靜與中國大鯢。(受訪者供圖)
“在西藏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大部分人會有非常強烈的高原反應,但是卻生存著高山倭蛙、紅尾沙蜥這些野生物種,這是為什么?到了東南亞,我腦子里會不斷地思考,為什么熱帶地區會有如此豐富的生物?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兩棲爬行動物關系如何?很神奇!我會一直琢磨,有些問題也就成了今天研究的課題。”車靜說,出于對科研工作的興趣,即使在旁人看來危險的地方,她也并不畏懼。
正是憑借對科研的熱愛、耐心和投入,車靜和其團隊攻堅克難,在中國及東南亞的兩棲爬行動物遺傳資源庫建立、隱存物種發掘、物種形成與分化、大尺度區域生物多樣性格局形成及演變規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推動了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進化及瀕危物種保護的發展。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對于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工作者來說,涉及大量長時間的野外考察,有時候一去至少一個月。2008年,車靜參與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加拿大團隊組成的國際科考隊伍,一起去到越南南部考察,那里是深山老林,交通不便,也沒有通訊聯絡,食物短缺。晚上出去尋找物種,白天整理標本、拍照、做記錄,都是工作的日常。野外不分男女,一張棚戶木板床或者搭帳篷睡在地上。“科學研究與性別無關,無論男女,這些困難都要克服。一個人掉隊,可能會導致整個隊伍撤退。”車靜說。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我的人生選擇。”車靜明白,科研創新是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科研得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狀態,只要找準目標,勇于解決問題,任何困難都架不住內心的執著、堅持,對別人來說很辛苦,但我們樂在其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