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第二十七期
奮斗者·正青春|13年,他一直在為做強“中國芯”尋找“好”種子
一顆小小的種子是如何改變世界的?什么樣的優良品種可以真正地造福一個民族?在《青年說》節目錄制現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主任、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郭剛剛講述著自己和種子的故事。
“從2009年博士畢業加入作物種質資源團隊到現在,我一直走在搜尋和收集種質資源的路上。”13年的時間里,郭剛剛和團隊收集引進多樣性種質資源2300余份,完成了西藏高海拔邊境地區種質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引進的起源中心種質資源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由于主要從事大麥青稞領域的研究工作,青藏高原一直是郭剛剛開展資源保護和研究工作的主戰場,每年進藏基本上都要3次以上。從藏東南到藏西北,都留下了他和團隊開展種質資源收集工作的足跡。
“還記得2013年墨脫公路剛通車,我們就謀劃著盡快開展收集工作,填上資源版圖空缺。2015年8月終于成行,穿過嘎隆拉隧道到達墨脫縣城,海拔從3700多米下降到1200多米,一邊是山體,一邊是落差上百米的雅魯藏布江岸懸崖,短短幾十公里的路程,用了足足3個半小時才到達。”郭剛剛對第一次進墨脫開展資源考察工作記憶猶新。
盡管一路上驚心動魄,但是郭剛剛和團隊收獲不小,發現了紅米、龍爪稷、香蕉、芭蕉等一些高原罕見的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基本上摸清了這些作物種質資源的分布、種植歷史及發展情況,為后續開展全國第三次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專項調查積累了豐富信息。
作為一名種質資源工作者,如何將收集保護的海量種質資源轉化為高效支撐種業科技創新的“彈藥”,是郭剛剛在科研工作實踐中時刻關注的問題。
“像我手上拿的這份青稞種子就是西藏當地長期種植的古老品種,是我們資源考察搜尋回來的‘寶貝’之一。”郭剛剛將來自西藏山南錯那縣曲卓木村的青稞種子帶到了錄制現場。
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被譽為“精氣之源”。當地的老百姓用引流冷卻、含硫含鈣量高的溫泉水對其進行灌溉,使得這一青稞地方品種具有很強的耐鹽性。“這對于發掘其中蘊藏的耐鹽基因并運用到耐鹽新品種培育中去具有重要價值。”郭剛剛說。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將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種業振興的號角吹響,賦予種質資源工作者更重大的使命和責任。
為了更好地給每一粒種子“賦能”,在實踐中,郭剛剛及團隊通過遺傳分析,聚焦核心和關鍵種質資源,并與育種專家聯合深入鑒定研究,發掘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等綠色高效優異基因,促進優異資源的育種快速利用。“在加速種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的進程中,我自己也是一顆‘奮斗’的種子。”郭剛剛笑著說。
從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研究工作,到投身建設引領種子科技創新工作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郭剛剛及其團隊先后發掘出一批育種可利用的產量和品質優異基因,直接和間接支撐了28個大麥新品種的培育,將收集保護的種質資源和基因資源真正轉化成了促進種業振興的“彈藥”。
“在未來,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種質資源工作者,都會充分利用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在支撐現代化高效育種、生物育種、智慧育種方面不斷探索、持續努力,讓農耕文明的‘火種’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引領種子創新和種業發展的‘火炬’,為培育一顆好種子持續奮斗。”郭剛剛說。
《青年說》第一期: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我仿佛找到了第二個使命”
《青年說》第五期:“虎年吉祥物”來了!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拆“盲盒”
《青年說》第七期:從高亭宇到閆文港 歷史性突破背后有“風”相助
《青年說》第八期:走過22個省市區,她看到了中國青年的模樣……
《青年說》第十六期:這位80后研發的中國“芯”,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青年說》第十八期:“沒有什么比盡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價值”
《青年說》第二十一期:科技強農|大黃魚“搬家”深遠海,身價翻了好幾倍
《青年說》第二十三期:科技強農|“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青年說》第二十六期:搞攝影做文創 90后鄉村教師把“城市教育”帶進大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hdluq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