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老工藝,展現時代風采——“京城非遺會客廳”第二期活動在京舉行
3月27日下午,由北京京城非遺人才創新發展聯盟主辦的第二期“京城非遺會客廳”活動在京舉行。本次活動以“聚焦非遺傳承,體驗文化魅力”為主題,邀請了“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佩卿,“北京扎燕風箏”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利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毛猴”第五代傳承人肖靜三位大師分享了自己與非遺結緣的故事,非遺作品的歷史傳承和制作工藝等,并與現場的非遺愛好者進行了互動交流。
李佩卿與景泰藍愛好者面對面交流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據現有的史料記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李佩卿介紹,景泰藍的主要材料為紫銅、琺瑯釉料。制作步驟繁復,有制胎、掐絲、焊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再細分成十幾道小工序。李佩卿1972年入行學習景泰藍技藝,2012年開始以宮廷藝術為底蘊,不斷創新景泰藍加工工藝,在沿用傳統紋樣的同時加入具有現代感的元素,融入了當代時尚美學,使得景泰藍逐步走向國際舞臺。
楊利平為學生記者講解扎燕風箏的藝術特點
北京歷來是風箏與風箏藝人薈萃的地方,參加本次互動的楊利平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費保齡,從事風箏制作已有二十年的時間。北京扎燕風箏是一門傳統的風箏制作技藝,其制作流程為:扎、糊、繪、放。據楊利平介紹,北京扎燕風箏凸顯了北京特色,不僅精致,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通過一代代的傳承,北京扎燕風箏的樣式逐漸變得擬人化,不同類型的風箏表現手法各有特色。保存下來的21首扎制口訣歌訣也很有特點,其詳盡地描述出了北京扎燕風箏的制作手法,尺寸比例,圖案著色等細節工藝。
肖靜在活動現場與非遺愛好者共同制作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來自民間的傳統手工藝品,又叫“中國蟬蛻”、“半寸猢猻”,起源于晚清,是一項老北京的民間絕活兒。據肖靜介紹,毛猴的制作原材料為蟬蛻、辛夷、白芨、木通。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主題風格來源生活,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能夠根據作品題材內容的需要,配置相關的道具和景觀,惟妙惟肖地展現出市井民俗生活的立體畫面,使人產生出方寸之間、大千世界的奇妙遐想,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最后,非遺大師們都談到了很多非遺傳統工藝的發展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李佩卿說:“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靠有志于此的人才去完成,需要一輩又一輩人的接力,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弘揚傳統藝術。”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記者 陶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