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布衣張瀾》 展現民主革命家張瀾的愛國情懷
近幾年,川劇精品層出不窮,歷史故事戲如《巴山秀才》、現代題材像《山杠爺》,都是非常優秀的川劇。而《布衣張瀾》更是一部現代川劇的精品。
一個好的題材的成立,一種深邃的意蘊,離不開與之吻合的藝術構思來加以開掘和提煉。而《布衣張瀾》即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
《布衣張瀾》是由重慶市川劇院、國家一級編劇隆學義擔綱編劇,取自民主斗士張瀾的真實故事,以川劇的表演形式表現了張瀾先生為民族大義而不懈努力、光明磊落的一生。全劇以一個簡短的引子作開端,選取了張瀾人生中的四個代表性場景,勾畫出張瀾從清末保路風云、民國清廉為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數十年的奮斗歷程,以民生為重點,以布衣為象征貫穿始終,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浩然正氣、高風亮節,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布衣張瀾形象。
縱觀張瀾先生的一生,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再到社會主義的大變革、大動蕩的年代里,夢耽天下,追求真理,獻身民主,一生可謂是為實現民族解放、民主和平而鞠躬盡瘁、可歌可泣。
在現代戲劇中,如何選擇題材,豐富人物,從而讓戲劇這種形式表達的內容跨越時代背景、審美趣味、時代變遷而成為被當代的觀眾所接受、所喜愛,讓現在的年輕人也都能夠了解,并且感受到布衣張瀾身上所體現出的可貴品質?這對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大家對張瀾耳熟能詳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呼應當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和生活所需要的精神文明,讓觀眾喜歡看,主動去關注?那么這部戲就有了藝術上的價值,包括傳承的價值,做到“出人、出戲、出效益、贏得觀眾。”
因此,本劇編劇隆學義不僅對《布衣張瀾》中張瀾的人物形象、情節選擇進行了集中性、有特色的展示,將“布衣犟項”、“布衣清泉”、“布衣赤心”、“布衣情深”都單獨編成一個有頭有尾有戲劇沖突的故事,更是通過有氣勢的對白來表現張瀾的文化品格,從而使得《布衣張瀾》的創作更加現代化,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品味。劇中并未出現傳統戲曲慣用的道德說教,而是依靠人物設置與矛盾沖突構成一個向所有觀眾敞開的“召喚結構”,使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觀眾都可以從《布衣張瀾》這部劇中得到觸動、引發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創作這部戲,對于如何進行當下的戲曲創作更加有意義。因為傳統戲劇在向現代戲劇轉變的過程中,如何既能夠保留傳統,又能夠讓現代的觀眾也接受,一直是一個難題。而《布衣張瀾》這部戲的創作除了有教育意義之外,更加有文化意義。
川劇藝術源遠流長,川劇事業生生不息。今天,四川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弘揚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名片的過程中,在川劇蓽路藍縷、玉汝以成的道路上,《布衣張瀾》必將成為川劇藝術發展創新過程中的代表作品。(人民政協報 梓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