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虹 張英穎)上周,由人民網及省、市新聞媒體記者和知名網友組成的“重走抗戰路”采訪團一行,繼續在武安、峰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踏訪革命遺跡、遺址,追尋紅色記憶,于7月24日順利完成了在我市為期3天的采訪活動。
從武安市陽邑鎮驅車半小時,采訪團一行來到了處于崇山密林深處的管陶鄉梁溝兵工廠遺址。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在武東抗日根據地建起了梁溝兵工廠。1941年初,梁溝兵工廠工人達600余人,日產步槍72支,擲彈筒11個,手槍2支,手榴彈500顆,是八路軍繼黃崖洞兵工廠后的第二大兵工廠。
這里三面環山,峰削壁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唯有一面通向外界。盡管如今的遺址僅剩殘垣,但不難想象出兵工廠當年生產景象。武安市黨史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在山崖險要位置修筑了碉堡,當年的梁溝兵工廠保衛戰中,我軍在這里阻擋了日軍的多次進攻。但1942年5月24日,日軍借太行山大掃蕩之機,在飛機的協同下,對梁溝兵工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襲擊,攻下梁溝兵工廠。日軍撤走后,我軍在廢墟上重建工廠。在這次戰斗中,村民白銀果在和部隊轉移時,為不暴露目標,親手將未滿周歲的女兒捂死,這個感人的故事至今為人傳頌。70余年后的今天,白銀果的兒子、80多歲的楊富貴老人在講述這段歷史時,仍眼含淚花,語音哽咽,現場的采訪團成員無不為之動容。
“太震撼了,真沒想到在邯鄲有這樣一處保存如此完整的抗日戰爭遺址。”在峰峰山底抗日地道戰采訪時,采訪團成員、人民網“強國論壇”網友汪寶裕這樣說到。據介紹,1942年,為抗擊日偽“掃蕩”,山底村村民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礎上,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挖成了街街相連、戶戶相通、總長15.6公里的抗日地道,成為進則能攻、退則能守的地下堡壘,抗戰期間這里的人民依托地道戰、地雷戰,粉碎敵軍數十次掃蕩和圍剿。1965年,電影《地道戰》劇組拍攝前來此體驗生活、搜集素材達半個月之久,劇中高傳寶、趙平原的人物原型皆來源于此。
“重走抗戰路”采訪團一行參觀了山底抗日地道展覽室、防毒門、雙層地道、鍋臺地道口、黃土崗大捷陳賡作戰室等。“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老民兵自衛隊隊員,89歲的董福吉老人深情回憶和講述了山底村一等殺敵英雄劉玉珍利用地道掩護,帶領全村民兵多次殲滅進村掃蕩日寇的英雄壯舉。河北新聞網記者王文靜說,這里是山底村人民勇敢和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人民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個縮影,我會在我的微博微信、社區論壇等網絡媒體中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在冀南沃土曾上演過一段不朽傳奇。”
24日,采訪團一行來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這里雖處鬧市,卻不失莊嚴肅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為紀念犧牲在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前方司令部、政治部、129師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革命烈士修建的,1946年奠基,1950年10月落成。據講解員介紹,這里是抗日戰爭勝利后共和國首座宏大的革命紀念建筑,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安葬有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等200多名為國捐軀的優秀指揮員和戰斗英雄。
采訪團參觀了人民英雄紀念墓、左權將軍紀念館和烈士紀念堂,并為革命烈士默哀致敬。這里保存的大量的歷史文物、文獻和圖片資料再現了那段光輝歷史: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在次子范樹民犧牲后說:“為國捐軀,系屬軍人光榮,馬革裹尸,男兒應具素質,既獲疆場殉國,死而何憾”;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犧牲時年僅19歲,他在獄中身受酷刑,但意志如鋼,用手指蘸著眼里流出的鮮血,在監獄墻壁上寫下了14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嚴刑利誘奈何我,頷首流淚非丈夫”……這一幕幕史實深深敲擊著采訪團成員的心靈。
在隨后座談會上,陵園管理處李繼升主任和兩位黨史研究人員認真詳細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介紹了烈士陵園的發展概況及左權將軍犧牲、遷葬等情況。來自人民網記者李兵兵參觀完深有感觸,她說,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抗戰時期歷史的見證,它教育民眾不能遺忘歷史,現今和平生活得來不易。”邯鄲是“尋找歷史記憶緬懷抗戰英烈”系列活動的首站。在邯期間,“重走抗戰路”采訪團分別對涉縣、武安、峰峰遺址、遺跡和紀念館進行了采訪,黨史專家為我市中學生上了黨史課,活動中,大家邊走邊拍、邊走邊寫、邊走邊發,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報道形式,實時報道活動進程,追尋抗戰足跡,緬懷抗戰英烈,引導更多受眾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央網信辦、中央黨史研究室及省市有關領導和單位對此次活動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據悉,“重走抗戰路”采訪團還將走進遼寧、內蒙古等`7個省(市、自治區)聯合當地媒體記者采訪報道。全面展示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與英雄氣概,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抗戰精神得到更好傳承。
來源:邯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