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傳媒之眼”社會實踐隊由新聞傳媒學院團委老師李海峰、范曦帶隊,8名研究生、19名本科生組成。團隊圍繞“篤行基層路,記錄中國夢”的主題,自7月3日開始,從建設生態北碚、“百姓中國夢”主題宣講、“幸福重慶”人文記錄、“山城百姓”社會調查四個方面開展活動。團隊已經在歇馬鎮碚青路中心廣場舉行了文藝匯演,并給群眾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避暑藥品;到歇馬污水處理廠,了解當地生產生活污水的處理;到重慶歇馬機械曲軸有限公司,宣傳“節能生產”理念,在員工中開展環保培訓,強調可持續生產和發展。
接下來他們將分散調研,通過拍攝和征集100組生動、鮮活、感人的“老百姓的中國夢”圖片,傾聽、記錄、分析老百姓對“中國夢”的理解,以及對地方發展的建議和對城市建設的意見...詳情>>> 7月4日上午,熱情盛夏,流光溢彩。歇馬鎮碚青路中心廣場上人頭攢動、歌聲飛揚、掌聲不斷、熱鬧非凡。西南大學“傳媒之眼”服務隊的志愿者同學在這里舉行“篤行基層路,記錄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匯演。
隨著動感激情、充滿歡快節拍的歌曲《節日歡歌》的音樂響起,文藝匯演拉開了序幕。整場匯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了舞蹈、合唱、朗誦等節目。舞臺上,《我驕傲我是中國人》詩朗誦激情澎湃;現代舞《poppin》展現了活力四射的勃勃生機;朗誦《少年中國說》激昂又令人深思……觀眾表示,西大新傳青年志愿者多才多藝,為歇馬人民奉獻了一道豐盛可口的文化大餐,讓整個小鎮都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和活力。“不愧是當代優秀大學生,希望你們以后還能再來!”[詳細]>>>
7月4日下午,西南大學“傳媒之眼”社會實踐公益團隊來到了歇馬鎮灘子口社人和村,在村民中走訪調查。
郭世菊老人今年72歲,子女都在北碚主城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兩口。老人年逾95歲的老母親會時常到她家里小住幾天,孩子們也會經常回家來看望老兩口。在和老人交流中,隊員們獲悉,老人之前住的是毛坯房,現在的小洋房是拆遷后住上的。現在老兩口生活經濟來源主要是領去社保金1810元,加上1000多塊錢的土地租金,生活費綽綽有余。當隊員們問及老人的夢想時,老人說:“現在我每年都和老伴出門旅游,只希望我和老頭都能身體健康,再去更多的地方玩一玩。”
在人和村,隊員們還采訪了西南大學的退休職工張子禮老人。通過人和村村民展現出的質樸性格、悠閑生活和積極態度,隊員們感受到一種平平淡淡的真幸福
...[詳細]>>>
7月10日,“傳媒之眼”社會實踐公益團隊27名大學生走進歇馬鎮梁灘河,揀拾梁灘河邊的垃圾。
梁灘河流經重慶市九龍坡、沙坪壩、北碚3個區,是重慶市14條次級河流治理當中最棘手的。一年前重慶相關部門開始對梁灘河進行綜合整治,目前北碚段已完成集中居民點污水治理、畜禽養殖搬遷和河道清淤等工程,水質也已達到V類水質標準。雖然河水變清,但河的兩岸少人區仍然存在大量生活垃圾。
面對河邊居民的不理解和嘲諷,團隊27名大學生在河邊撿拾了滿滿的8大垃圾袋的垃圾。他們一方面希望通過這項活動為老百姓做件實事,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彎腰撿垃圾去切身體會‘公益’ 和‘ 實踐’ 的含義,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活動。”
...[詳細]>>>
7月6日,告別了昨日的細雨,北碚又迎來了火熱的驕陽。早上,我們先行組的一群人來到歇馬鎮大磨灘踩點。經過30多分鐘的大巴,又坐了10多分鐘的三輪車,我們終于到了目的地。一下車,眼前的景象讓我們驚呆了,一條通向不知名地方的狹窄小路,周圍人家家門緊閉,旁邊是一條深綠色的小河。“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嗎?”身邊一個隊員發出了疑問。
不管眼前的景象和想象相差多少,我們還是得深入了解,為接下了實踐調研鋪平道路。于是,我們“披荊斬棘”,從小路到達河邊,詢問當地居民這條綠油油小河的情況。經過一番打聽,我們終于對小河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接下來大部隊的推進,做好了鋪墊。下午,我們馬不停蹄地往下一個踩點位置行進。下一個要去的地方是更遠的梁灘河,它位于北碚和沙坪壩的交界位置。我們一行人坐著摩的,顛簸了將近半個小時...[詳細]>>>